遂宁文明网
2022年11月7日 星期一

难以忘怀的夜校生活

来源:遂宁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7-01-16

扫盲夜校 市档案局供图

 

扫盲夜校 市档案局供图

  日前,由市人社局组织的安居区横山镇龙翔村“农民夜校”正式开班,村民们在“夜校”里学习用电知识和一些急救小常识。如今在我市,农村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技能的农民夜校、企业满足员工爱好需求的书法夜校、培训学校举办的各种专业夜校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让人想起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盛行的农村扫盲夜校和八九十年代的大学夜校。

  这些夜校,为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五六十年代:

  夜校扫盲班扫除文盲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约有人口5.5亿,文盲率高达80%。1956年,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高潮的到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扫除文盲的决定》,提出在5-7年内基本扫除全国文盲。1958年,全国各地掀起“万人教、全民学”的扫除文盲运动,突击扫盲。

  遂宁是全省较早开展扫盲教育且行之有效的县之一。为了统一领导扫盲工作,遂宁县成立了扫盲协会,从1950年秋开始扫盲工作。初期有131班、学员7769人。1958-1960年,全县采取“见缝插针”的方法开展扫盲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扫盲效果,全县有127735人脱盲,占学员总数的84.8%。原西眉区还获得了四川省人民政府表彰的“无盲区”奖牌。

  78岁的唐明秀家住市城区近水楼台小区。1959年,20岁的她作为文盲参加了生产队办的扫盲夜校。也就是在扫盲夜校里,她学会了书写自己的名字。

  在她的记忆里,当年扫盲是生产队的大事,为此生产队专门召开了社员大会,要求每一个人都要参加。每周生产队会安排两次课,每次课一个小时,每周二晚上8点至9点是男同志学习时间,周五晚上8点至9点是女同志学习时间。“纪律严得很哟,每次生产队长都要来点名,不去要扣工分,迟到还要在社员大会上作检讨,学习时间不准在下面随意说话,不准随意走动。我还记得最开始上课的时候,隔壁二婶把2岁的娃娃带来一起上,结果上课的时候娃娃哭了,她还因此在社员大会上作了检讨。”

  唐明秀还记得,当年她们夜校扫盲班的老师是一位刚初中毕业的学生,而扫盲班里三四十岁的学员比比皆是。在唐明秀的记忆里,老师教给她们的第一个词语就是“工人”,老师还教给她们一句口号:“工人阶级力量大,工人阶级觉悟高,革命最彻底,团结巩固纪律好。”那时唐明秀不能完全理解“工人”两个字的意义,只觉得当上了“工人”肯定不用干农活,不用挣工分,所以当时她就下定决心,一定要让自己的子女多读书,长大了好当工人。

  学了一些汉字后,老师便开始教一些识字歌。对于没有文化基础的村民而言,识字歌更容易记住。有时老师也会布置家庭作业,大多是要大家下来后去熟记每个字。别看学员们年龄都偏大,但学习的劲头还是很足的,遇到不认识的字她们还会向家里正在上学的孩子请教。

  在唐明秀的印象中,当年的扫盲班不仅要学文化知识,时事、政策也要学。教时事、政策的老师便是生产队长。“生产队长也是在大队书记那里学到的,下来再依样画瓢来教我们。”

  1966年秋,“文化大革命”兴起,扫盲工作停止,全国扫盲班、扫盲校逐渐被拆。

  八九十年代:

  自修大学夜校获得提升

  1983年10月,四川省青年自修大学遂宁辅导站成立,开展青年自修教育,每年招生两期,每周一、三、五、七晚上进行面授辅导,学员有在职的青年干部、职工、中小学教师,也有城乡待业青年。

  四川省青年自修大学遂宁辅导站办的自修大学辅导夜校让53岁的李林感激一生。他通过在夜校的学习,不仅获得了大专文凭,更邂逅了自己的爱人,组建了一个幸福的家庭。

  李林出生在农村,跳出“农门”是他的第一个梦想。1982年,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的李林被分配到一所乡镇小学任教。参加工作后,获得大学文凭成为他新的理想。

  1984年2月,得知遂宁辅导站办的第二期面授辅导班开始报名的消息后,李林第一时间进城报了名。“我任教的学校离遂宁城区有20公里左右,来城里读夜校也不可能向学校请假,我就与同事调课,把我的课尽量调在下午4点以前。课一上完我就骑着自行车来城里读夜校。上完夜校的课后就住在城里的亲戚家,第二天早上6点又开始往学校赶。”

  在面授辅导班上了2个多月后,班里的一个女生引起了李林的注意。“那天她坐在教室靠左的第一个窗户跟前,老师请她起来回答问题,她回答得特别好,对文学作品有独到的见解,让自诩为才子的我自愧不如。从那天起我便开始留意她,后来了解到她是纺织厂的一位女工,全是通过自学学习知识。我从心里更加佩服她,便开始主动追求,后来她便成了我的爱人。四川省青年自修大学遂宁辅导站办的辅导班还是我俩的红娘哩。”

  后来,随着人们对文化知识的需要不断加大,各类大学夜校、辅导班越来越多,通过在这些夜校、辅导班学习,人们的文化知识获得了进一步的提升。(遂宁日报 徐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