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文明网
2022年11月7日 星期一

遂宁市委宣传部长杨颖:似曾相识燕归来

来源:遂宁文明网   发布时间:2017-01-16

  遂宁市委宣传部长杨颖:似曾相识燕归来

  关于遂宁市深入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的思考

  戏曲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戏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积淀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绽放着绚丽光彩。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文化多元化发展,当前我国戏曲艺术面临活力不足、人才断档、市场萎缩等困境,戏曲被称为日益边缘化的“国故”,戏曲艺术家被视为“孤独的守护者”,深入推进“戏曲进校园”已成为保护传承发展戏曲艺术的必然趋势。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杨颖在活动启动仪式上作重要讲话 图片来源:遂宁文明网

  “舞台方寸悬明镜,优孟衣冠启后人”

  ——戏曲艺术育人载道

  中华戏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有360余个戏曲剧种,古今剧目浩如烟海,名人名曲层出不穷,扎实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推动戏曲艺术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将对戏曲事业振兴和青少年精神培育同时产生深刻影响。一是提升审美素养。“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千军万马”,戏曲艺术融合了诗词歌赋、口头文学、音乐舞蹈、书法美术、舞美服饰、武术杂技等传统艺术精华,是中华民族最富有特色的文化形式,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以其优美动听的唱腔旋律、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的舞台造型、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使广大青少年置身于美的情境之中,在扮演“生旦净末丑”和学习“唱念做打舞”中提升审美水平。二是弘扬传统美德。“文人之笔,劝人善恶”,戏曲积淀着深沉的人生哲理和丰富的思想内涵,通过讲述是与非、善与恶、忠与奸的故事,生动传递了中国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崇高价值追求,比如《赵氏孤儿》中的程婴扬善惩恶、伸张正义,《四进士》中的宋士杰刚正不阿、为民请命,《铡美案》中的包公不徇私情、深明大义等等,对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和重大的教育意义。三是坚定文化自信。“欲人勿疑,必先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戏曲进校园”就是把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根植于广大青少年的成长经历,是培养民族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的教化过程,使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通过与戏曲的“零距离”接触,牢记自己的文化根脉,深切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对切实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大有裨益。

川剧表演走进校园 图片来源:遂宁文明网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戏曲教育初见成效

  地方戏曲是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延伸,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遂宁的戏曲发展源头可追溯到公元初年,东汉时期已达到相当繁荣的程度,千百年来积淀了丰厚的地方戏曲艺术。长期以来,我市紧紧围绕建设“文化强市”的战略目标,成功创建了全国唯一以市命名的“中国曲艺之乡”,在全市深入实施“三大工程”,“戏曲进校园”取得一定成效。一是戏曲文化惠民工程。出台遂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支持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市县两级财政共投入近千万元资金,为戏曲传承保护、演出互动、惠民活动等提供了有力保障,切实加强中小学校戏曲通识教育,编写《川剧知识读本》《川剧校本教材》,市川剧团每年派出300余人次深入中小学校传授川剧基本知识。目前“戏曲进校园”活动已覆盖全市157所中小学,2016年开展戏曲惠民演出266场次,参与学生30万人次。二是戏曲人才培养工程。从2002年开始重点推进“川剧进校园工程”,先后创建10所戏曲特色学校,成立遂宁市少儿业余川剧艺术学校、遂宁市青少年业余川剧艺术学校,形成了小学——初中——高中的川剧传承发展链条;2006年,长乐街小学与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合作,挂牌成立了“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少儿川剧后备生基地”;2014年,遂宁四中被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中小学传承普及基地”,为川剧传承发展培育后备人才。三是戏曲精品创作工程。自“戏曲进校园”开展以来,长乐街小学创排的川剧《梨园长乐》《川剧娃娃》连续两年荣获全国少儿艺术展一等奖;新盐市小学创排的四川清音《遂宁广柑甜又香》荣获第二届全国少儿曲艺大赛“新苗奖”;遂宁四中创排的川剧《盛世霓裳》荣获第七届“校园时代”全国青少年才艺电视展演活动金奖,川剧联唱《拷红·问病·耍水》《变脸·吐火》《红梅赞》等作品被央视戏曲频道“快乐戏园”栏目拍摄为“暑期快乐遂宁行”专题片在央视滚动播出。

学生聚精会神地观看戏曲表演 图片来源:遂宁文明网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戏曲传承任重道远

  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重要举措,是增强广大青少年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现实需要,对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实现文艺事业大繁荣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戏曲传承具体来讲,一要不忘本根,辩证取舍。“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要固本浚源,延续根脉,全力做好传承和创新两篇文章,系统梳理和传承中国戏曲的艺术精华、美学精神和价值精髓,有鉴别地对待传统戏曲,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尊重传统、保持底色的基础上,坚持因时而变、创新发展,创作新编一批反映时代精神、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精品,做到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保持艺术创作常新,艺术生命常青。二要多点开花,滋养童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戏曲传承关键在于提升青少年对戏曲文化的兴趣,要加强学生戏曲素养的熏陶、戏曲知识的普及、戏曲技能的学习,利用好音乐课堂、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平台,通过建立戏曲兴趣小组或戏曲社团、创建戏曲特色学校、举办戏曲夏令营和与戏曲专业院团、艺术名家结对子等方式,做到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促进、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衔接,让青少年因亲近戏曲而变得高雅,让戏曲因青少年学习而得以传承。三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要通过戏曲传艺、传神、传德,褒扬传统美德、家国情怀、优秀品格,用戏曲的方式把文明“留下来”“唱出来”“舞起来”,传承好地方文化,讲述好百姓故事,传播好时代声音,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戏曲文化传承活动,积极引导广大市民特别是青少年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增进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强国之心,引导全市干部群众向真、向善、向美,让戏曲舞台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久弥新,华夏文明与时俱进、生生不息,戏曲传承发展时不我待、只争朝夕!让我们以“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志气,“鹰击天风壮,鹏飞海浪春”的勇气,“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的豪气,守住根,留住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唱响文化复兴大戏,为伟大的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巅做出积极贡献!(遂宁文明网 遂宁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杨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