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文明网
2022年11月7日 星期一

老照片“全家福”里的遂宁人家

来源:遂宁文明网   发布时间:2017-02-06

  

60年代,何淑君家的全家福

70年代,周应德家拍全家福

90年代,蒋朝清家的全家福

  春节期间,江苏市民余慧把30多年来的全家福整理出来“晒”在朋友圈,引发了围观者一片感慨。

  穿戴整齐全家出动,一起到照相馆拍张全家福。在不少老遂宁人的记忆里,这一幕场景是过年才会有的“大事”。日前,《巴蜀周末》记者搜集了几张不同年代的遂宁人全家福,和广大市民一起来看看这一张张老照片,听听其中的那些全家福故事。

  60年代

  胸配毛主席像章最光荣

  2月1日下午,《巴蜀周末》记者来到上江城小区。今年60岁的何淑君正在翻看家里的一张老照片。那是何淑君父母和兄弟姐妹、表姐表弟10个人的合影,摄于1967年春节。当时,何淑君只有10岁,最小的弟弟还被母亲抱在怀里。如今,父母已经过世,兄弟姐妹也都人过半百。

  这不是何淑君家的第一张全家福,却是颇有意义的一张。那一年,10岁的何淑君因在学校表现良好,加上家庭成分好,她获得了人生中的第一个红小兵红袖套;在部队工作的二姐夫到遂宁妻子家拜访时,带来了3枚当时最紧俏时髦的毛主席像章。照相时,这三枚像章别在了二姐、三哥和表哥右胸最醒目的位置。“当时毛主席像章只有部队里才能搞得到,紧俏得很,平时都是十分宝贝的,也只有照相这种重要时刻才拿出来佩戴。”

  那时候,照全家福是一种非常郑重的仪式。去照相馆之前,全家人不仅要先洗头洗澡,还要穿上自己最好的衣服。黑白照片上,父母亲的对襟装、二姐夫的军装、大哥和表姐的工作装,时隔五十年后依然显得很精神。“我穿的是浅灰色涤卡装,脖子上围的是二姐打的花围巾。”当时,中国正是蓝灰绿的无彩色服装时代,何淑君的浅灰色涤卡装和花围巾无疑是当时颇为靓丽的风景。这张全家福一直收藏在何淑君母亲手中,直到母亲去世后才作为全家的“宝贝”传到何淑君手里珍藏起来。

  2016年9月,远在湖北年近八旬的大姐回遂后,何淑君特意将在绵阳、广元的六兄妹邀请回遂宁,时隔二十年后再次拍了一张全家福照片。为什么要拍全家福?在何淑君看来,一张张照片承载着一个家庭的历史。何淑君说:“一家人好不容易聚齐,按下快门那一刻,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团聚的幸福感。”

  70年代

  长辫子甩起来

  周应德的第一张全家福照片拍摄于1972年春节。拍摄地点是遂宁的老字号照相馆——长春照相馆。

  那一年,刚参加工作的周应德回遂宁过年。聊天时他提议,全家去照一张全家福作为留念。这个提议获得全票通过。当时他家住在遂宁城区丰盛街,距离照相馆不到10分钟路程。全家收拾一番,很快就高高兴兴地出门了。

  那时相机不像现在这样普及。在周应德的记忆里,一家人拍张全家福需要花费1元多钱,是件很奢侈的事情。要知道,当时一般市民的月薪只有二三十元。可是每逢年节,拍全家福的市民总是在照相馆里排起长龙。当时,周应德全家还排队等了许久。

  拍摄全家福是很隆重的事,非常具有仪式感。周应德向《巴蜀周末》记者娓娓道来:“如果是三代同堂,一般长辈坐在中间,子女站在两边和后排,孙子辈站在前排。照相馆有高矮不同的坐椅和木块,方便调整人物高度和画面构图。每个人的布光要均匀,轮廓光、效果光、背景光配合恰当,体现家庭的温馨与和谐。”

  4寸的黑白照片上,父母坐在了最中间的位置,周应德和其他五兄妹则按年龄大小,从上到下地围在了父母身边。照片不大,却清晰地看到那个时代的一些烙印:年轻的周应德上衣最里面穿着当时十分流行的海魂衫;除了最年幼的五妹头发短,其他三个妹妹都扎着当时女性最流行的大辫子;一家8口人,周应德和父亲穿着代表身份的工作装,其余6人的衣领都是当时很“潮”的翻领。

  黑白小照片里,周应德母亲左手佩戴的手表若隐若现。70年代,作为“三大件”其中之一的手表,在当时可谓是奢侈的代表。“那是父亲给母亲买的,他们俩感情一直很好。”虽然当时家里只有父亲和刚满20岁的周应德在工作,可是养活下面的5兄妹却丝毫不费力。“父亲是遂宁造船厂的技术骨干,当时他的工资有一百多元。”

  90年代

  生活变得有滋有味

  1993年春节,在遂宁城南富源新村父母家吃过午饭,蒋朝清一家和父母、兄弟姊妹一起到楼下,按老规矩,“咔嚓”一声拍下了那一年的全家福。

  照片是蒋朝清的父母和四姊妹家人,唯一缺席的丈夫则在正前方给大家拍全家福。1990年,蒋朝清丈夫花1000多元购买了日本理光牌相机后,全家福的拍摄点就逐渐由照相馆变成了父母楼下,而丈夫也逐渐成为这个大家庭全家福的“御用摄影师”。

  和60年代、70年代的黑白照不同,这张时隔二十余年的全家福照片色彩明显丰富了不少,照片中人物的服饰也变得较为丰富:棕褐色的皮衣、红蓝相间的针织大衣、白色的呢子大衣、绿色的西服、黄色的运动服……经济的飞速发展,让当时人们的穿着也变得更为时尚。

  20世纪90年代,蒋朝清一家人的生活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遂宁经济建设的发展,许许多多像蒋朝清一样的普通百姓也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生活好过了,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买起了,一家人开始走出家门,由酒楼来操办老父亲、老母亲的生日。

  “生活条件一天天在变化,对家的情感却从未改变。”抚摸着照片上老父亲老母亲的侧影,蒋朝清颇为感慨。(遂宁新闻网 记者 胡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