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2016,遂宁的“文化扶贫”故事

来源:遂宁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7-02-13

蓬溪县槐花乡柴山沟村进行广播调试 图片来源:遂宁新闻网

送文化演出到射洪县万林乡牵牛山村 图片来源:遂宁新闻网

蓬溪县吉星乡桂枝村村民在阅读 图片来源:遂宁新闻网

  2016年是我市三年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第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精准脱贫”思路引领下,各种扶贫政策、措施相继出炉,市文广新局承担了66个贫困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经过一年的艰辛努力,广播电视脱贫、村文化室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富民工程等各项工作成效卓著,全市66个贫困村应急广播工程(村村响)和村文化活动室“六有”建设任务全面建成,超出省下达建档立卡贫困户的116%,达到了摘掉贫困村帽子、贫困户脱贫的目标。

  措施有力夯实“文化扶贫”根基

  “老李,你今年种玉米是用你去年自留的种子么?”大年十一大早,家住安居区柏林村的村民刘建国就到邻居李民富家里“取经”来了。

  “哪个还用自留的种子哟,前不久村里的广播上还说了的,自留的玉米种子产量不高,要用专门的种子……”李民富把从广播里听来的消息与刘建国分享。“还好有这个广播哟,我们年龄大了,又不像年轻人那样懂得上网,又没读好多书,好多知识都从广播上了解。村上安这个广播硬是好。”

  李民富嘴里的广播便是我市贫困村应急广播工程建设的成果。2016年全市共投入资金198万元,完成66个贫困村应急广播工程建设;投入200万元,推动贫困村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建设。

  “‘脱贫攻坚’是党委政府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的头等大事。文化是重要的民生事业之一,文化扶贫是‘脱贫攻坚’的一个重要内容,自然也是全市文广系统必须抓好的头等大事。”市文广新局局长刘捷告诉记者,2016年,按照省上下达的66个贫困村的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和应急广播工程(村村响)建设任务和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全市文广系统信心足、决心大,高度重视、不折不扣地展开了“文化扶贫”工作。

  通过深入调研,制定了《2016年文化惠民行动暨文化扶贫计划方案》《文广扶贫项目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文化扶贫”的具体目标、内容、项目、标准建设时限要求和检查程序等;在实施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多次召开专题研究会解决问题;建立考核督查机制,逗硬考核验收;加强在贫困群众中的宣传、解释、引导工作,保证全市“文化扶贫”工作的有序推进……一项项政策、举措的出台,为实施“文化扶贫”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村村响”应急广播工程和“六有”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正发挥着多种功能,让居住在农村的居民像城里人一样享受着文化生活带来的愉悦。

  据统计,2016年全市共投入400万元,完成66个村文化室及阅报栏、科普宣传栏建设,建筑面积均达到了50平方米。设有综合阅览室,整合了农家书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功能,配送图书、音像制品、报刊1500册(种)以上。多功能活动室原则上独立规划,也有部分贫困村因场地原因,整合了村会议室、党员活动室、党员远程教育室和日间照料中心文娱活动室等资源进行设置。文化活动室配送了电视机、拉杆音箱、DVD、舞蹈服装、二胡等能够提供文艺培训、节目排练、戏曲座唱等公共文化服务。

  2016年底,省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局、省文化厅对我市“文化脱贫”攻坚工作抽查考核的结论是:遂宁各级党政对“脱贫攻坚”认识到位、帮扶机构健全、扶贫工作有计划、有检查,做了大量的工作。2016年脱贫的66个贫困村应急广播工程(村村响)建设全面建成、解决13879户贫困户通电视信号,全市66个贫困村文化室“六有”建设全部100分,全部合格,达到退出贫困村、退出贫困户的标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市汇编的考核资料受到考核组和省局领导的高度赞扬,并作为样板要求其他市州学习借鉴。

  “文化惠民”提升群众幸福感

  “通过市、县(区)政府采购,送文艺到贫困村、农家书屋图书配送、农村电影放映等得到有效落实,农村每村每月免费放映公益电影,全年全市送文化下乡300场/次。”市文广新局公共文化科科长邓先勇介绍说。

  2016年6月25日,蓬溪县荷叶乡定水村,数十居民聚集在一起观看着公益电影放映队带来的坝坝电影。大人们有的坐在椅子、凳子上看,有的站着、蹲着看,前边的小朋友干脆坐在地上欣赏精彩的影片。

  该村的公益电影只是全市公益电影播放的一个缩影。作为“文化惠民”的重要内容,我市公益电影放映工程成绩突出。除在农村每村每月免费放映公益电影外,还在城市开展公益电影“进社区、工厂、军营”活动,全市全年放映公益电影24600场,其中贫困村达3876场。

  除了数字电影外,每年新春的“送文化下乡”也是我市“文化惠民”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每年春节,各级各部门都组织演出队将文化演出送到田间地头,将温暖送到村民的心坎里。2016年,我市安排了专项经费扶持到贫困村的演出活动。

  11月14日,射洪县万林乡牵牛山村村文化室的小广场特别热闹。这天,由县委、县政府主办的“携手同行 奔梦小康”文化下基层扶贫演出来到该村。看着演员们带来的精彩演出,牵牛山村的村民们乐得合不拢嘴:“足不出村就能现场看到电视上能看到的文娱节目,如今农村的生活真幸福。” 

  文化产业带动脱贫致富

  1月22日腊月二十五,市政协副主席欧斯云、市文广新局局长刘捷一行来到射洪县双溪乡龙洞村和青杠林村,向贫困党员和困难群众送去了慰问品和慰问金,了解了两村2017年脱贫攻坚工作计划,要求乡村两级要将脱贫政策宣讲到位,完善贫困户信息台账,抓好产业发展,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帮扶村民脱贫致富,做好文化产业是一条绿色、生态的有效途径。”刘捷说。

  在省政府公布的第二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安居竹编名列其中。“这些竹编经过包装就能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安居区灵广竹编艺术坊负责人赵勤介绍说。

  在安居区石洞镇,几乎家家户户都善织竹器,世代相传。“以前编的都是凉席、箩筐、簸箕、提篮等简单生活用品,既费时间也卖不了多少钱。”2006年,赵勤投资成立了遂宁市灵广竹艺坊,并通过政府牵线搭桥编织出了《清明上河图》《观音图》《松鹤图》等特色工艺品,在四川特色旅游商品设计大赛上荣获“金奖”。

  之后,赵勤开始利用本土特色开发旅游商品。“遂宁是观音故里,我们开发了一系列既反映观音文化、又美观实用的竹编艺术品。”根据市场的变化和需求,不断设计和制作新品种,用竹子编织出富有艺术品位和家乡特色的旅游商品和工艺品,并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的“一条龙”。

  赵勤每年还在家乡举办竹编艺术培训班,培训人数达到200多人次,预计年产值可达到200万元以上。这既解决了地方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又解决了留守儿童没人管和留守老人没人问的问题。如今,竹编已成为石洞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技艺,不少农民因此告别了旧居,建起了新楼房,石洞的竹编工艺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在文化惠民扶贫工作中,市文广新局指导各贫困村挖掘、整合本土历史文化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做好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鼓励贫困村镇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打造传统手工织绣、木竹滕编、字画剪纸、雕刻石绘等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特色文化产品,促进群众居家灵活就业和致富增收。同时,积极推进文化与旅游、农业、生态融合发展,指导各贫困村镇围绕传统村落、传统乡村建筑、种植养殖等开发,建设集“人文、生态、乡村、产业”为一体的田园文化旅游景点,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乡村文化旅游、现代观光农业等产业,打造地方特色文旅品牌,扩大群众就业增收渠道。(遂宁日报 杨俊 徐金华) 

四川省遂宁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主办

违法信息举报中心电话(传真) 0825-2988759

举报邮箱 sn_wgb@126.com

蜀ICP备2020026349号